近日,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印發了《綠色低碳轉型產業指導目錄(2024年版)》(發改環資〔2024〕165號,以下簡稱《目錄》),在《綠色產業指導目錄(2019年版)》(以下簡稱《目錄(2019年版)》)基礎上,結合綠色發展新形勢、新任務、新要求,進一步明確了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綠色低碳轉型相關產業發展的重點,引導政策和資金更好支持其發展,在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過程中鍛造新的產業競爭優勢,為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低碳轉型提供更有力的產業支撐。
一、修訂目錄是順應新形勢,支撐綠色低碳轉型的需要 近年來我國綠色產業快速發展,新產業、新賽道不斷涌現。《目錄(2019年版)》印發后,各部門、各地區加快完善綠色產業支持政策,金融管理部門修訂發布了《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(2021年版)》,制定了綠色融資統計制度,統計部門制訂了《節能環保清潔產業統計分類(2021)》,不少地區明確了本地區綠色產業發展重點并出臺激勵政策,有力促進了我國綠色產業發展。節能、環保、資源循環利用等產業持續壯大,風電、光伏發電產業迅猛發展,氫能、儲能產業異軍突起,綠色技術裝備和產品制造體系不斷完善、供給能力顯著增強,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穩居世界第一,新能源汽車、鋰電池、太陽能電池成為外貿“新三樣”,綠色產業的生命力越來越強。在全球綠色低碳轉型加速的大背景下,不少新產業、新賽道逐漸成形,國內國際大市場孕育著廣闊的發展空間。 黨中央審時度勢,對我國綠色發展提出一系列新任務、新要求。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,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,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,明確了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、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、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、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4方面重點任務。特別是,“十四五”以來,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的關鍵時期,碳達峰碳中和“1+N”政策體系構建完成,美麗中國建設作出系統部署,各行業、各領域綠色發展目標更明確、路徑更清晰,對所需的產業支撐提出了一系列新需求。《目錄》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的發展趨勢,積極滿足國內外綠色發展的政策需求,將為綠色低碳轉型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。 二、修訂目錄是立足國內發展,加強國內外政策銜接的需要 《目錄》堅持立足基本國情,積極支持傳統能源清潔低碳轉型。能源轉型,是氣候變化形勢日趨嚴峻背景下,全球產業轉型的重點、焦點和難點。不少發達國家和國際組織提出的綠色產業或綠色金融標準,涵蓋了可再生能源,但不包括化石能源清潔高效開發利用。我國作為以煤為主的發展中國家,能源轉型必須堅持先立后破、通盤謀劃。《目錄》納入傳統能源清潔低碳轉型相關產業,有利于在保障經濟發展和能源安全的基礎上,加快構建新型能源體系。 《目錄》內容與全球關注的“轉型金融”發展熱點保持銜接。近年來,“轉型金融”成為國內外金融領域熱議的話題。轉型金融主要以高碳排放產業為對象,為這些產業的低碳轉型提供金融支持。2021年,中美兩國牽頭成立了G20可持續金融工作組;2022年11月,G20領導人峰會批準了《G20轉型金融框架》。《目錄》名稱中增加了“低碳轉型”,內容中增加了重點行業低碳轉型相關產業,有利于跟國際金融發展的最新潮流更好銜接。 三、修訂目錄是落實政策要求,提升目錄應用實施效果的需要 《目錄》體現政策支持重點,納入了亟待支持的一批新產業。按照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部署,增加了溫室氣體控制等方面產業;落實污染防治和生態系統保護新要求,增加了新污染物治理、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產業;按照綠色技術和裝備發展新進展,增加了先進高效航空裝備、新型儲能產品、氫能“制儲輸用”全鏈條裝備制造等產業;結合綠色服務發展新趨勢,增加了綠色技術交易等新業態、新模式。 《目錄》更新綠色發展標準要求,為產業類別認定提供了依據。法規政策和標準規范,是衡量產業“綠”與“不綠”、準確認定產業類別的重要標尺。根據近年來新發布的法規政策和標準規范,《目錄》的解釋說明中全面更新了對支持產業活動的認定要求,既體現了《目錄》支持各產業賽道“領跑者”的導向,也為從業企業、金融機構等準確認定產業類別提供了重要依據。例如:對于重點工業行業的節能降碳改造,要求改造后達到國家強制性能耗限額標準先進值和《工業重點領域能效標桿水平和基準水平》規定的能效標桿水平。 當前,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、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。《目錄》反映了國內外綠色發展的最新形勢和客觀需要,可為各地區、各部門結合實際謀劃經濟發展、制定支持政策提供參考。建議各有關方面在《目錄》的基礎上,制定出臺更多針對性強、操作性好、含金量高的支持政策,鍛造出更多的產業發展新優勢,構建出更多的綠色發展新賽道,攜手推動我國綠色低碳轉型邁上新臺階。(作者:呂文斌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能源研究所所長;谷立靜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能源研究所能源效率中心副主任)